鸡气囊炎或/和支气管堵塞多病因探究
气囊炎或/和支气管堵塞的成因认知现状?xml:namespace>
气囊炎或/和支气管堵塞(支堵)在现阶段生产端具有较高的发生概率和危害性,有“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之病意。
不乏国内外学者针对气囊炎或/和支堵成因已有所探析
早在1977年Yoder 等在屠宰工厂调查统计发现,气温7-10度下饲养鸡气囊炎发生率达45%,即使在19-24度下但湿度低于50%的话也能引发30%以上鸡出现气囊炎,因此,温度和湿度可看成是气囊炎的关键环境条件;
2012年董志刚对气囊炎成因做了综述,细菌、病毒传染病病原,其中细菌优先提及大肠杆菌,还有支原体、霉菌毒素、密度、温度、湿度以及活苗免后应激等。赵鹏等对有气囊炎症状鸡的病原多重检测结果显示,病毒和细菌往往多重阳性同时存在。
气囊炎或/和支堵是病理性结果现象,成因探索着意于理解该病理症状的形成动因。国内学者、生产者等当前倾向性共识认为,低致病力禽流感H9N2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单独或混感是气囊炎或/和支堵的因果病因。
其中,2014年陈雨听、刘秀梵院士深度研究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传支(IBV肾型毒株CK/CH/JS/06II)协同致病情况,单独或混合感染SPF鸡均能引起气管、法氏囊和肾脏病理变化,特别是典型 “花斑肾”,H9N2病毒显著增强了传支肾型病毒的组织病理,即便每羽107.0 EID50的H9N2病毒单独感染亦无可见的气囊炎或/和支堵,虽Hassan等研究认为传支病毒和禽流感H9N2共感染能引起轻微气囊炎,但Jaleel S.认为,当103.0 CFU的大肠杆菌和103.0 EID50的H9N2病毒混合,或单独106.0 CFU的大肠杆菌感染时,感染鸡均出现了严重的气囊炎和支堵。
从上述情况看来,环境、支原体、大肠杆菌、传支病毒、禽流感H9N2等均是气囊炎或/和支堵的相关病因,但相关病因未必是因果病因。群体中个体病例的混感差异性和复杂性使临床关键病症的病因掌握增加难度,而难以面面俱到,于是,结合临床及相关的研究启示,将着力于回顾一下支原体和大肠杆菌与传支病毒协同效应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大肠杆菌-传支协同感染病理效应及临床启示
大肠杆菌病被认识多年但仍有许多小黑洞需要了解,不乏研究表明,呼吸道型大肠杆菌病更可能是新城疫、传支、支原体、低致病力禽流感等呼吸道性原发病原的继发感染。但2006年刘红芹等人通过对不同场AA肉种产蛋鸡及同场蛋孵出的1日龄商品雏鸡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支原体和大肠杆菌阳性率分别可达20.79%和19.62%,这个研究着意以找到鸡胚致死、弱雏的传染病病原因素,但同时亦发现,亚临床症状种鸡群的种蛋及1日龄雏鸡有较高概率带菌的特征;而高崧研究显示,死亡鸡胚内大肠杆菌分离率达20%。常识性认知是,大肠杆菌不是垂直传播疾病,但瑞士科学家研究表明,特定类型的大肠杆菌具备从种鸡群向后代鸡群垂直传播的特征。
于是,临床养鸡生产中大肠杆菌的净化也具有同等重要性,同时这些充分说明,群体饲养模式下的1日龄鸡群总有一定比例的鸡处于高概率的大肠杆菌亚临床感染状态;在1961年Gross文献发表就 认为,在一些原发病因感染基础上,气雾接种新城疫-传支的鸡对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增加,相对单纯传支或大肠杆菌组鸡而言,无论是先感染大肠杆菌抑或先感染传支,传支和大肠杆菌共感染或间隔时间越短组鸡死亡率均先显著升高,先感染大肠杆菌后7天感染传支组能引起53%鸡的死亡,先感染传支后6天感染大肠杆菌组死亡率为36%;反过来亦如此,传支感染后会显著提高大肠杆菌的易感性,同时毒株毒力越强组,气囊炎越严重。若有支原体或/和传支感染下,大肠杆菌共感染或继发感染引起急性气囊炎。
综上结果证明,大肠杆菌、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相互之间具备非常强的病理促进作用。
支原体-传支协同感染病理效应及临床启示
有报道发现,从湖北地区47个鸡场172份病料样本进行病原检测的阳性检出率为33.1%;而山东部分种鸡场鸡群公鸡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率 27.11%,母鸡感染率6.53%,日龄越大血清阳性率越高。另有持续5年的三黄、竹丝和清远麻种鸡鸡胚MS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鸡胚中Ms病原平均感染率为16.29%,这些充分说明,临床鸡群中支原体病原感染极具普遍性。支原体的这种基础感染状态势必增强鸡只对其他病因的易感性。
有研究显示,MS支原体感染前2-5天感染传支病毒后,结果超过20%的鸡出现严重气囊炎,传支毒力越强病症越严重。
虽单纯MS支原体气雾或新城疫-传支二联活疫苗饮水接种后未能诱发气囊炎,而通过气囊注射接种MS后能引起18.8%鸡只出现气囊炎(病变分数0.56)。
但若先进行新城疫(HB1)-传支(H120)二联活疫苗饮水后第5天气囊注射或喷雾接种MS,却能分别引起31.3%和35.8%鸡只出现严重气囊炎(病变分数≥0.9),显然,新城疫-传支二联活疫苗也显著增强了鸡只对MS支原体的易感性,且温度湿度越低,气囊炎病症愈加严重。这种过程还能加剧滑液囊支原体关节炎的病症,且传支毒力越强病症越重。
而MS与传支共感染模式对气囊炎影响模式亦不同,先感染传支后5天感染再感染MS,或MS和传支混合同时感染,其感染后诱导的气囊炎病变均显著高于先感染MS后5天再感染传支组。若先感染鸡败血支原体(MG)后第3天进行传支病毒感染,将能引起60%以上鸡只表现气囊炎病症。
而临床群体中部分鸡胚或雏鸡本身又具备垂直传播传支病毒的能力。这意味群体中部分鸡胚或雏鸡是先天性支原体和传支病毒共感染状态的。对这部分鸡胚或雏鸡而言,虽然也存在支原体或传支毒株的单独感染,无论哪种感染状态都会显著提高对其他病原或应激病因的易感性。
认识分析通常都是着意以启发生产困惑的解决方案,统观近几年临床鸡群气囊炎、支气管堵塞、滑液囊关节炎现象的普遍性以及发生后难治愈情况,纵然与季节气候、激发或继发性病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关,生产中仍可从鸡白血病、传染性贫血、白痢、支原体等病原的基础净化出发,然后结合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以具体保障各批次产程性的健康生产。这更是一种理想化的预期性认知,因区域、品种、鸡舍等均有较大的差异和复杂性,对于具体养殖个体而言,即便从净化透明度认同的种群获得鸡苗,在实际饲养过程中仍有许多气囊炎或/和支气管堵塞诱发因素介入,如育雏温度低、湿度太低,以及近年比较普遍的1日龄喷雾免疫新支二联活疫苗或较强毒力传支毒株等。
若1日龄雏苗中部分鸡为支原体、大肠杆菌、白痢或/和传支毒株混感状态,那么喷雾后将会迅速激发病理;也会增加喷雾后鸡只对饲养环境中大肠杆菌的易感性,且当气温低或通风质量差季节或环境下饲养时,这种鸡群气囊炎或/和支堵通常出现更急更严重。
基于前述基础研究及质性分析而言,良好生物安全和饲养管理是气囊炎或/和支堵病理预防的支撑性条件;大肠杆菌、支原体等与传支毒株的混感状态可看成是气囊炎或/和支堵病症的高权重的因果病因,气囊炎或/和支堵防控不妨从这里启航。(本文转自海底花叶亦见)
!endfragment>